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集汇之二

日期:10-31| http://www.59wj.com |数学教学反思|人气:134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集汇之二,本站有更多关于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方面的作文。www.59wj.com
精 品 www.59wj.com 资源

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集
我在进行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和与同事的交流,所以确定本次的目标:通过学生的活动,感知余数的概念;在活动中探索求余数的方法和过程,体会商的来历;利用余数的相关知识,初步解决和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余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是陌生的,也可以说是熟悉的。因为形式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可能多次的接触到余数的问题。当然学生的生活经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完整的,是零散的,我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零散的生活经历,通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使它形成学生系统和全面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不是有学生对商的准确的判断,学生当时的回答是:“我从练习中知道,商应该是最大的,要是不是最大的,就能够再商。”从这个学生回答的问题中,我发现学生平常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是丰富,可以说超出了老师在课前的预设,我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是非常满意的。不仅帮助我解决了在当时的活动中学生急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让我认识了学生对平常知识的积累。
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通过对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思考,有成功就有不足。特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对学生探索的展示,无论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方式,都应该一并出现。这样给学生更多的判断和思考的空间,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我对学生在探索中的每一种现象,采取一个一个的逐次展示,并且讲解,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受限于老师的方式之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学生明白商的来历,也就是要学生掌握商多大才是最合适的,才符号问题和教学的要求。可是我在学生利用算式得出商和余数之后,忽略了这个问题,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想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熟悉的乘法口诀,找到最大的一个适合口诀的数作为商。而我把注意放在了余数上,方法都不明确,自然对有困难的学生造成困难。
3、对结论的定义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过程和比较,然后经过自己的判断和总结,得出的结论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没有直观的认识,学生根本不可能就有主观的结论,这是我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往往都是在无数次的观察和比较中,通过自己的思维而形成的,我就忽略了这一点。我在学生知道什么是余数之后所出示的例二,我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这样的尝试,体验商和余数的来历。而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重视了余数,忽略了商的来历,而且对商的位置也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和讲解。我发现有的学生现在对商是怎么一回事,可能还不是十分清楚。
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自己的进步,没有进步就没有自己的提高。这节可,从我自己的感觉上,应该是努力的了。但是我也从这节课发现了自己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它提示着我:活到老,学到老。
只有这样,自己才会进步,自己才会提高。为努力、高质量的完成最后几年的教学任务而学习吧。
【评析】
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就能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反思,能促进了你的不断发展。

2、《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集
《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根据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1.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位。

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集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例如,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设计了两道互为矛盾的讨论题:11÷5=1……6,12÷4=2……4是对还是错的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余数比除数大"和"余数和除数一样大"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学,这样,充分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各抒己见,在讨论,探究中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进一步来突破难点.
一堂课下来,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但是课堂预设只是想像中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学生的真实生成和老师的真实反应,使得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讨论题:11÷5=1……6,12÷4=2……4是对还是错时,我只让学生直接口头讨论说出理由,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如果对于部分理解题意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能够动手摆一摆学具来验证(11÷5=1……6,余数6中还能分出一个5;12÷4=2……4余数4中还包含一个4,能正好分完),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样就更直观,形象,效果会更好.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集汇之二》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数学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集汇之二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