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及反思

日期:10-31| http://www.59wj.com |化学教学反思|人气:153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及反思,本站有更多关于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方面的作文。www.59wj.com
www.59wj.com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概念
(1)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问题思考: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我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

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近距离的飞沫转染等等。
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处干得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探究活动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问题思考: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正确吗?
实验探究: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和酒精大约各一半注入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①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②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③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
究竟哪种说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实验探究: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入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及反思》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反思 - 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化学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及反思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